新华社郑州2月10日电(记者袁月明、任卓如)正月十三,清晨。豫中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外的麦田里已人影攒动,化为一片曲艺的海洋。
天穹为幕,大地作台,来自全国多地的千余名说书艺人负鼓携琴,以弦歌鼓点为号,赴一场已延续700余年的文化之约——马街书会。
“咱们唱的是,钢板一打响叮当,相聚在这马街书会喜洋洋……”年逾花甲的南阳鼓儿哼艺人乔相春率先开了嗓。从16岁学艺开始,他每年都要跨越近200公里来赶会?!傲亮潦椤⒒峄嵊?,相互交流学习,图个乐呵!”乔相春说。
这里没有华美的灯光,却有最质朴的热烈。支起木桌,椅子一摆,一方舞台便就地而生。艺人们或独唱,或搭班,琴弦一拉、简板一打,唱者自醉,听者入迷。
麦垄间,河南坠子的苍劲、三弦书的铿锵、山东快书的爽利相互交织,可谓“一天能看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数十万曲艺爱好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来。
2006年,马街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为正月里艺人“讨生计”的聚会,早已成为曲艺界的“武林大会”。今年马街书会上,泉州南音、青?;ǘ⑸卤彼凳榈?0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齐亮相,引来阵阵叫好。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马街书会,看到现场观众摩肩接踵,感到非常震撼?!痹兜蓝吹娜菽弦粢杖顺伦F街毖?,感受到了传统曲艺的蓬勃生命力。
与往年显著不同的是,更多“10后”曲艺人的身影开始出现在马街书会上。
今年首次登台的刘子昂不过7岁,却已经能熟练地打上一段快板;年仅9岁的黄钰淼,已经学艺3年,一曲三弦书唱出满堂彩……“书会就像一条纽带,串起一代代曲艺人的坚守?!绷踝影旱穆杪枋肺睦偎?。
“过去看的是热闹,现在品的是文化?!贝幼ぢ淼曜抛约堇锤匣岬牧醴锢龈锌?/p>
为了更好地?;ぁ⒋新斫质榛?,近年来,宝丰县积极建设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な笛榍枇⒏骼喾且糯兴?,开展拜师收徒、对戏、“书状元”评选等民俗活动?!岸啻氩⒕伲谜獬 帐⒀纭中婪⑿鹿獠??!逼蕉ド剿党幕ūΨ幔┥;し⒄怪行牡匙槭榧?、主任申红霞说。
太阳渐渐西沉,艺人们也陆续“煞戏”,麦田重归宁静。已经八十岁的河南坠子艺人冯国祥收拾好行头,哼着小调踏上归途,“唱了一辈子,只要还有人听,俺就还年年来”。
七百余年来,马街书会如同时光胶囊,封存着中国民间最鲜活的艺术基因。麦苗青青处,曲艺的根脉深扎泥土,等待下一个正月十三,再次破土而生。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