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4日电(记者 邓瑞璇)记者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了解到,“南海Ⅰ号”沉船总体?;は钅?日启动,标志着“南海Ⅰ号”全面?;し⒕蚬ぷ骺故苣曛剩匦淖肴姹;ぁ⒀芯坎?、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新阶段。
今年8月份,考古人员全面完成了“南海Ⅰ号”船舱文物提取工作。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陶瓷,金、银、铜、铁、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人类骨骼、海洋生物和其他陆生动植物等遗存,以及朱砂、玻璃等其他材料标本。其中瓷器最为大宗,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窑址的产品,主要包括产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以及广东窑口的陶瓷产品。铁质凝结物总重量超过130吨。
“船体轮廓的数字采集工作,为下一步船体永久支护胎架的制作提供了关键性数据。”“南海Ⅰ号”?;し⒕蛳钅肯殖≈富硬孔苤富?、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在项目启动活动上介绍,“目前,全面考古整理和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也正式列入日程,船体和各类考古出水文物在完成信息采集录入后也逐步向广东海丝馆进行移交?!?/p>
海洋出水木质沉船?;な且桓鍪澜缧阅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民介绍,“南海Ⅰ号”沉船即将进入船体及出水文物的长期?;ぁ⒀芯坑胄薷垂?,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船体以及出水文物病害还未根除,在未来几年里,要努力完成船体硫铁化合物和可溶盐的有效脱除、填充加固、脱水定型及复原安装等工作,并继续开展各类出水文物的深度清理、完全脱盐和?;ば薷垂ぷ?,才能最终实现“南海Ⅰ号”船体和出水文物的长久、安全保存。
当天,考古队向广东海丝馆移交了船体。据了解,在完成当前“南海Ⅰ号”长期支护建设后,明年将拆除陪伴船体多年的沉箱,让公众更近距离一睹船体真容。
国家文物局于2013年11月启动“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10年来,“南海Ⅰ号”考古遵循“整体打捞、原址?;?、就地展示”原则,打造了中国水下考古的行业标杆,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沉船总体?;ぬ峁┝酥泄桨??!澳虾"窈拧笨脊欧岣涣撕I纤砍裰费芯渴妨希?1世纪的世界展示了800年前国际海洋贸易的生动画卷。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