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6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款_300快餐500一条龙,风楼阁全国同城官网入口,100元泡妞电话

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三位年轻人与古老长城的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3-02-06 08:53:55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施 芳 王锦涛 张腾扬 | 责任编辑:秦金月

?;ここ堑哪昵崛?青春派)

巍巍万里长城,历经千年风雨。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需要世世代代?;ず?、传承好。

近年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长城?;び胙芯康牧α咳找孀炒?,其中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甘坐“冷板凳”,用丰富的专业知识、饱满的青春热情投入长城保护工作,让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我们采访了3位长期参与长城?;さ哪昵崛?,听他们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编 者

尚珩:

了解长城,?;ここ?/p>

在北京平谷将军关长城进行考古发掘,去延庆八达岭长城录制《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赴山西大同拍摄关于长城的纪录片……2023年伊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在长城沿线奔波忙碌。

尚珩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始于儿时。1991年,7岁的尚珩第一次登上长城?!耙豢谄叩搅税舜锪氤こ堑谋卑寺ァ!笔备舳嗄辏戌褚廊欢缘笔钡那榫凹且溆绦?,“城墙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非常雄伟!”

此行激发了尚珩对长城的浓厚兴趣,他开始搜罗书本和报纸上关于长城的各种信息。1999年国庆节,在家人陪同下,15岁的尚珩第一次徒步走“野长城”,每天从天亮走到日落,晚上在村里借宿。从古北口走到金山岭,再走到司马台,整整走了3天?!坝惺弊咭惶於技坏揭桓鋈?,虽然很累,但沿途看到历经沧桑的长城呈现的古朴、自然之美,十分震撼?!鄙戌窀锌?/p>

2001年,尚珩写了一篇黄草梁长城的游记,打算发到网上,无意中搜到了由志愿者自发组建并运营的公益性网站——长城小站,发现里面有大量长城的图片和资料,让他大开眼界。尚珩随后加入长城小站,一有时间就和网友们去爬长城,那些断壁、残垣、碎石,甚至常人不屑一顾的破砖墙,都让他流连忘返。20多年来,他徒步考察了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长城,行程超过3000公里。

在一次次行走长城的过程中,尚珩感受到?;ここ遣⒎且资隆!俺こ翘辶看?、分布广,所在区域绝大部分经济还不发达?!鄙戌裉寡?,“老百姓总觉得那些土垄子、破城墙,没啥好保护的?!?/p>

“要?;ここ牵紫鹊昧私獬こ??!?007年,得知山西启动长城资源调查,正在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就读的尚珩主动报了名。在两年多时间里,他跟着调查组跑了十几个县、几百座烽火台,初步明确了长城烽火传报体系。

2010年,尚珩进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10多年间,他先后主持延庆柳沟长城遗址、延庆大庄科长城遗址、怀柔箭扣长城遗址等多项长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中国历代长城研究”“明代蓟镇长城防御体系考古学研究”“山西长城碑刻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研究项目。

长城分布在15个省区市,其中北京段保存最完好、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2021年,北京选取延庆大庄科长城和怀柔箭扣长城试点开展研究性修缮。

不同于以往的抢救式修缮,研究性修缮体现出“慢慢修长城,边研究边修缮”的特点。现场勘查中,古建、材料、考古、植物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合作,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最大程度?;ここ俏幕??!拔颐鞘状卧诒本┏こ堑牡刑ǘゲ糠⑾置鞔鹂缓驮钪返壬钌枋┮偶?,还出土了锅、盘、碗、剪刀、铲子等生活用具。”尚珩表示,这不仅与相关文献记载相吻合,而且复原了明代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这些文物没有闪亮的色彩,但是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戍边将士最真实的生活?!?/p>

“我们以往只是在地面上观察长城,并不了解被掩埋的部分,?;し桨改岩匀?、科学。经由考古‘望、闻、问、切’找到长城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鄙戌袢衔蘼凼窃谘醪忝?,还是在现实的保护层面,研究性修缮都有着重要意义。

“长城在不断老去,要加紧研究,让它得到更好?;?。”尚珩几乎每周都要去爬长城,他长城研究的脚步更是一刻未停,“我希望人们到长城参观游览时,不仅看到雄伟的长城建筑及遗迹,还能了解更多的长城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p>

鲁婷婷:

当好长城守护人

寒风呼啸,吹乱了头发,眼前的姑娘顾不得去整理,她熟练地支起三脚架,架好便携式手持气象仪,认真记录下风向、温度、湿度等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就像长城的‘脉象’,是做好?;さ囊谰?。”她说,在甘肃嘉峪关市从事田野长城?;?年多,这是她第四十六次来到万里长城第一墩——明长城西端起点。

这位90后姑娘名叫鲁婷婷,是土生土长的嘉峪关人。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入职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在长城?;ぱ芯克镆拔奈锉;げ康逼鹆恕笆毓厝恕?。脚穿登山靴,身着冲锋衣、工装裤,时而跪地测量,时而提笔记录?!罢馍硇型?,出野外方便。”鲁婷婷说,万里长城第一墩因耸立于讨赖河谷北岸绝壁之上,又名“讨赖河墩”,距嘉峪关关城6.7公里?!懊看卫?,感受都不一样。”鲁婷婷大学的专业是文学,听着呼呼风声,她说今天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专业不对口,我是半路出家。”鲁婷婷刚上班时,坐了两年办公室?!?020年10月,申请转到一线?;じ谖??!甭虫面眯ρ?,那时觉得去一线,就是上关城?!袄戳瞬胖溃敲吭露陨⒉荚诟瓯谏搅?、人迹罕至荒漠中的30个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多达400余次的巡查监管,简直是‘大漠漫游记’?!彼谝淮纬鋈挝瘢倒瓯?,一路沙尘,到了目的地,有些傻眼。眼前的“土墙”和脑海中的长城差距不小:“这也是长城?”同行的前辈为她解惑:嘉峪关的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典型的西北土质长城。

“和大多数人一样,说起长城,我第一反应也是八达岭,砖石坚壁?!甭虫面盟渌瞪诩斡?,长在长城下,可过去并未留意过这些不起眼的“土墙”,“当时深感本领恐慌?!闭庵?,鲁婷婷开始给自己补课,借阅各类资料,“啃”大部头专著,请教同事和专家,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三年下来,鲁婷婷对长城的认识大为提升,掌握了各种工具仪器的使用,也了解了表面风化、片状剥落、裂隙、酥碱等各类病害的特征和形成机理。

近年来,嘉峪关长城?;ひ咽迪钟煽词乇;は蚩萍急;?、研究?;さ淖?,由长城本体?;は虮咎搴驮靥骞餐;さ淖?,墙体开裂、风化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耙劳芯际荩9婕嗖饽扇肴粘Q膊椋檬只嗖馍璞?,每月对长城进行病害监测、图像数据采集和安全巡查?!甭虫面盟?,通过分析采集到的各类基础数据,就可判断病害形成诱因和发育速度,为制定保养维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每次外出巡护,无人机、塔尺、花杆等各种仪器设备是标配;铁锹、钢钎、狗牙铁丝等材料是必备?!痹谌ニ颖ひ胖非埃虫面帽咚当咔宓闵璞?。到达巡查点,启动无人机,先俯瞰长城整体情况,再用各种测量工具,对长城本体进行测量?!扒教宓谋浠?,风剥雨蚀虫害等状况,都要记录在册?!甭虫面靡槐叨⒆乓瞧鳎槐叽曜攀?。由于很多监测设备无法戴着手套操作,戈壁上的寒风很快会把手冻僵。

“收集的数据,回去后进行比对,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保护长城‘治未病’?!甭虫面盟?,以双井子堡遗址为例,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出现了墙体裂隙、墙体酥碱掏蚀等多种病害,在每年170多天的监测与测量基础上,研究所根据监测数据第一时间采取了可逆的临时性?;ご胧?,最大限度地减缓了病害的进一步发育,为后期制定可行的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奠定了基础。走近修缮后的墙体,原墙和支撑加固的部分几无差别,就连色差也看不出来?!昂玫谋;ぞ褪钦庋?,不改变文物原状,不破坏文物价值,但排除了病害隐患?!?/p>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经168年建设而成的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登上关城,极目远眺,野旷天低,祁连积雪。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有43.6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每个月,鲁婷婷和同事都要将每个点巡查一遍?!俺こ潜;?,任重而道远?!甭虫面盟?,“我将扎根基层,扑身一线,当好长城守护人。”

郭洪秀:

披荆斩棘守长城

2022年12月4日5时20分,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发生3.8级地震,惊醒了不少居民,好在没有人员伤亡。

一大早,卢龙县文旅局工作人员赶紧在微信群里通知全县长城?;ぴ泵牵觳槌こ歉鞫问欠裼兴鸹登榭?。收到信息,32岁的刘家营乡桑园村长城?;ぴ惫樾愦┐魃虾窈竦拿抟率痔祝侠?,扛着一把铲刀,便骑上摩托车出发了。

郭洪秀一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祖孙三代人接力守护家乡的野长城,如今他已是第三代长城?;ぴ?。他守护的这段长城离县城有30公里远,四面群山连绵,山势巍峨,山路崎岖,摩托车颠得上下起伏。

到了山脚下,摩托车上不去,只能靠双脚。漫山遍野的荆棘,有的能长到半米甚至一人高,隔着棉裤都被刺扎得生疼。每走几步,郭洪秀就得用手里的铲刀劈开荆棘。遇到陡坡,还得手脚并用向上爬,山上乱石多,一踩就滚落,光爬上长城就得费半天工夫。“不过,正是因为这段野长城偏远难走,所以遭到的人为破坏也较少,主要是自然风化的破坏。”郭洪秀说,如今他的工作主要是巡查长城有没有损毁或坍塌,“如果看到垃圾,也要及时清理走。”

郭洪秀负责的长城段共有四座烽火台,有一座保存较为完好,分为上下两层,被当地人称为“正楼”。它的底座是红色条石,上面才是褐色墙砖;窗户内侧还能看到红色拱石顶着窗户,防止坍塌。“修建长城时就地取材,这些红色砖石就是我老家的石材。我有责任保护好长城?!惫樾阕院赖厮怠?/p>

每次上山,在山顶烽火台里坐一会儿都是他最惬意的时刻?!靶∈焙?,爷爷带着我在城墙上、烽火台里找弹孔。爷爷说,这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惫樾慊匾?,爷爷作为第一代长城保护员,那时经常带着他上山巡长城,“他总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是历史,不能毁了。”

前年,郭洪秀的父亲在巡查长城时扭了脚,脚脖子一下子就肿了,走不了路?!暗笔彼闹艹巳荷?,不见人影,手机也没有信号,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惫樾闼担盖字缓谜伊烁质麒镜惫展?,一瘸一拐滑着下山。走了几个小时,手机才有信号,终于联系到家人?!按蠡锒谏窖险业剿至靼阉诚吕吹?。后来父亲在家躺了一个多月才能正常下地?!?/p>

这次扭伤让郭洪秀父亲的脚留下病根,没法再爬长城了。从此郭洪秀成了家里巡查长城的主力。几十年来,祖孙三代的坚持虽然辛苦,但一家人都表示,能为?;ここ蔷〉阶约阂环萘?,再辛苦也值得。

作为年轻一代的长城?;ぴ?,郭洪秀希望能攒钱买台无人机,将来可以站在山脚下,飞无人机巡护长城,“听说有些款式无人机有摄像头和语音警报功能,这样可以更加及时便捷地巡护长城?!?/p>

本报记者 施 芳 王锦涛 张腾扬

人民日报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