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6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款_300快餐500一条龙,风楼阁全国同城官网入口,100元泡妞电话

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文旅部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发布时间:2022-11-30 10:00:2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周玮、徐壮 | 责任编辑:谢荣宇

壬寅年冬月,一盏清香的中国茶,令世人瞩目。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し俏镏饰幕挪湮被岬?7届?;嵘贤ü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消息传来,在茶的故乡,人们欢呼雀跃。围绕这次成功申遗,新华社记者在第一时间专访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

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问:请谈谈此次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

答: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我们感到非常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すぷ鳎鞒鲆幌盗兄卮缶霾卟渴?,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进入系统性?;ば陆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文化?;ご蟹⒄?,在浙江杭州考察时观看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鼓励大家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在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时指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如今,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种茶、制茶、饮茶等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被各地区各民族广泛享用,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是茶文化的传承者,日用而不觉地践行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中国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

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个项目的内涵是什么?

答: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胺虿柚裼?,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茶农依照自然规律和世代相传的经验种茶和管理茶园,采茶工采摘、拣选茶叶,制茶师通过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方式制作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在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饮茶、敬茶等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品茶、斗茶、评茶等活动在许多地区成为当地特色风俗。这些活动成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见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15个?。ㄇ⑹校┑?4个国家级项目,项目申报工作得到了传承群体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广泛的社会实践、成熟的传统技艺、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能做茶文化的传承者

问:目前,这一项目保护传承实践开展情况如何?

答:当前,与这一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收徒授艺17人。

更多人是通过家庭、社区的活动参与传承的,比如在家庭中,饮茶、敬茶等相关礼俗由长辈传授给下一代;在社区,相关仪式活动的组织经验和仪轨知识,通过长者口传身授实现代际传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茶文化的传承者。

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传承人进入学校,开展传承教学。

讲好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

问:接下来,如何使中国茶的呈现与演绎更加精彩?

答:此次申遗成功,是我们推动茶文化?;ご泄ぷ?、向世界传播中国非遗保护成就新的契机。

为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立了?;すぷ髯?,并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ぜ苹?021—2025)》,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ご信嘌蛋?,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ひ馐?。文化和旅游部和相关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ご胧龊酶靡挪钅康拇杏胧导?。

截至目前,包括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内,我国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し俏镏饰幕挪肌房蚣芟拢颐墙⒘擞兄泄厣姆且疟;ぶ贫?,为国际非遗?;ぬ峁┝酥泄?、贡献了中国智慧。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做好非遗?;ご泄ぷ?,讲好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