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1月14日讯 11月10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び氪小惫恃刑只嵩诰┱倏?。
作为北京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さ淖饔?,邀请来自世界遗产领域、数字化技术领域的学界、业界专家代表共同探讨数字化如何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すぷ靼旃易ㄖ案敝魅务医ê迷谥麓侵蟹窒砹吮本┲兄嵯呶幕挪只;さ奶剿魇导?,并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分享文化遗产数字化?;ご械男履J?、探讨未来文化遗产?;し⒄沟男虑魇?,共同为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为推动文化遗产?;さ娜蚴址⒄沟缆纷龀雠ΑA瞎炭莆淖橹せ泶Υ硐脑蠛蔡岢鱿M只梢晕挪;さ拇右嫡吆凸谔峁└晟?、更广泛、更平等的机会,同时提升世界遗产地管理水平。
会上,各领域专家分享了当下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杨碧幸在分享中指出,文化遗产?;さ鼻懊媪傩矶嗵粽剑挚萍际怯行Т俳幕芾砗徒涣?、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知度、关注度和参与感的重要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数字化是文化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是文化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北京中轴线申遗将会得到更好的数字化助力。北京市政协委员宋慰祖则提出运用数字科学技术来传承?;ご澄奈铮本┯Ω贸晌磐繁?,应统筹规划分级分批建立文物数字化采集机制。
关于数字技术对公众参与方面的促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汉斯在发言中提出,数字化的形式使人们能更广泛地接触遗产,不受任何物理和空间限制,“通过各种媒体方式,数字内容使观众和学生能够更深度地体验某一物品、地点、遗址或文化实践,而非仅仅接触一张图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认为,所有数字化传播的产品和项目,其实都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从认知者往行动者转化,这也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让我们的未来拥有更多的致力于文化遗产?;ず痛械牧α俊L谘禨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腾讯研究院副院长舒展则以“数字中轴”项目为例,分享了推动北京中轴线创新活化、促进公众参与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谈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的实际应用,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总编辑陈胜利以丰富的案例对图书文献、公共文化、文物、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进行讲解,并提出“文化数字化的功能作用,越来越从复制记录保存,向知识和文化服务转变,向强调个性化的体验、沉浸与互动转变”。全球文化网络总裁、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亚太交流合作基金会副主席、前联合国秘书处高级经济官员梅里·马达沙希分享了通过对欧洲文化遗产数字资产进行可行、可持续的跨边界、跨语言、跨部门的数字开发,从而着力提升欧洲民众能力建设、创新数字娱乐和参与方式的新路径。
当下“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也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ご刑峁┝艘恢中碌姆⒄顾悸?,对此,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认为,虚实融生的美好世界,是所有文化遗产最好的元宇宙入口,希望元宇宙这种体验方式,更早地在中轴线上能够得到好的应用。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米兰理工大学教授米凯莱·布鲁奈罗则分享了他们为创造元宇宙文化内容而创建的十项重要原则,并提出“我们需要即刻采取有力、干净、清晰、高效的行动,开启世界文化遗产非凡的新阶段。遗产将成为未来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语言。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